出處簡介:2018年2月17日朝日新聞的網站刊登了這篇訪問
JUMP 50周年:
傳說中的前總編輯講述圍繞著鳥山明的公司政策
在2018年,臨近創刊50周年,在1月開始播映「Oh My Jump」這套紀念性的劇集,週刊少年JUMP成為了熱門話題。過往,由雜誌的一名編輯,透過最先發掘國民漫畫「龍珠」的作者鳥山明才能的人,同時亦是令作家堀井雄二投身遊戲界,令他成為了國民RPG遊戲「勇者鬥惡龍」的創造者,這名編輯成為了現今漫畫界的傳說,由1996年至2001年擔任了總編輯,亦是現今白泉社的代表,這個人的名字是鳥嶋和彥(65歲)。在80年代至90年代,雜誌的發行量超過500萬部,現在他跟我們回憶那段黃金時期。
你說過在加入JUMP編輯部之前,甚少看漫畫吧。
我在小學時看過少許漫畫,我認識Sundy及Magazine(注: 《週刊少年Sunday》及《週刊少年Magazine》,都是跟《週刊少年JUMP》同類型的雜誌),不過當時JUMP還未存在。我只閱讀課外書,小學時我在閱讀哲學書,中學時期的後半部開始就閱讀外國的翻譯小說。我畢業後,就開始在集英社工作,當時被分派到週刊少年JUMP的編輯部工作,雖然我當時其實想擔任《月刊Playboy》的編輯。
當時的JUMP編輯部環境如何呢?
當時的環境是令人窒息的,感覺就像男校一樣,不接受任何與別不同的做事方式,年輕的職員不能反對任何事情,後輩會被強逼一起去飲酒,有一個相當嚴格的等級制度,簡直就像是運動員的隊伍一樣。JUMP是圍繞著三大原則「友情」、「努力」、「勝利」。但單是在這個JUMP編輯部,已經跟這三大原則相距甚遠。(笑)我當時十分討厭「男性應該…」這種想法,回想起來,那種環境真的很不適合我。
JUMP編輯部的編輯之間的競爭是否相當激烈?
JUMP的編輯首要任務就是考慮如何在每週的讀者問卷調查中得到支持,如果人氣不足夠,你負責的職務以及你的漫畫家的工作都會陷入危機,感覺就是大家都在爭奪同一塊餅,所有人的眼中只有自己,編輯之間的關係通常都十分緊張,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良性競爭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
你會如何形容自己跟其他編輯的關係?
《週刊少年JUMP》的系統是編輯分成3至4組,他們有大約4個星期去安排雜誌中連載漫畫以外的內容,組內成員的關係十分受到重視,組內的成員通常每日都會一起出外午謄,或者一起去飲酒。在這些聚會中,都會說其他組的壞話,這雖然令我十分反感,但我沒能力做任何事去改變。大家都是同一個編輯部的成員,但感覺上如果你跟自己組以外的成員關係密切的話,你會受盡組內成員的白眼。
每個部門之間都有徹底的分工,對嗎?
公司內的關係不會擴展至整個編輯部,主要的工作都是在自己組員之間可以完成,除此之外,在JUMP編輯部中,不要說中層職員的招聘了,就連從其他部門轉過來的員工都十分罕見。基本上當畢業生進來後,就會被分派到某個組別中,之後就一直留在同一組,雖然我們全都是同一間公司的員工,但卻完全不知道其他雜誌的編輯部在發生什麼事情。
聽上去環境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。
因此我很盡力不跟編輯部其他人交流(笑)。我負責鳥山明的「IQ博士」,當時作品開始變得受歡迎,同屬集英社的「月刊Playboy」想寫一篇關於「IQ博士」的報導,當時的文章寫手是後來製作了「桃太郎電鐵」的さくま あきら先生。因此我跟さくま先生開始變得熟絡,亦透過他認識了DQ的堀井雄二先生。我這是這樣主動找外面的作家去為雜誌工作,自此,讓讀者投稿的「JUMP廣播電台」,以及介紹電子遊戲的「Famicom神拳」,這些欄位就誕生了。最初,我的組員強烈反對我使用其他組織的人,「你不能這樣做,我們的問卷調查支持度會流失的。」最後,我們只能在有條件下完成這個項目,條件就是他們只能在會議室中工作,一隻腳也不能踏入編輯部。後來,在問卷調查中,這些欄位的排名節節上升後,這些反對聲音亦消失了。但我仍然聽到有人在我背後說我浪費精力在漫畫以外的事情上,還說我們的付出是不重要的。
後來,在1993年你暫時離開了JUMP,創辦了《VJUMP》這本遊戲雜誌。
如果我不是接觸了公司以外的人,我大概沒能力去創辦《VJUMP》,但我擔任總編輯的時間只有3年。在1996年,由於發行量不斷下降,我被召回去《週刊少年JUMP》擔任總編輯,原因是他們希望鳥山明在龍珠結束後創作一套新作品。當時管理層的想法是希望透過鳥山明的新作,去挽回下降的銷量。但我知道這是相當困難的,龍珠已經令他達到瓶頸位,他沒能力再畫一套新作品。
當你擔任了JUMP的總編輯後,你第一個決策是什麼?
我知道653萬發行量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情,我有自信在我創辦了《VJUMP》後的這個年代,漫畫、遊戲、動畫已經變成一塊,就像我們現在擁有電腦及智能手機一樣。我一開始就懷疑發行量多少的意義,發行量並非獲利的唯一途徑,還有單行本銷量及動畫改編的盈利。因為我根據這個總數去決定我們是否成功。就像遊戲王一樣,它的利潤為我們創下了紀錄。
你如何去改變編輯部的環境呢?
我當然希望令編輯部的氣氛會更加自由。首先,我把之前像男校一樣的氣氛,連同像農民社會及狩獵民族的社會特性統統從每個人身上拔走,創造更開放的環境,外部人士可以自由出入,後輩不需要被逼一起去飲酒,我希望員工能夠把工作及私生活分開。以結果來說,環境已經比起男校,變得更加像男女校,雖然我們沒有任何女性編輯。(笑)
似乎從90年代後半部開始,像「封神演義」及「網球王子」這類吸引女性FANS的作品開始突出了。
某方面來說,令編輯部更加像男女校,亦影響到JUMP的整體風格,就算是傳統的原則「友情、努力、勝利」亦開始淘汰,讀者問卷調查至上的主義就仍然保留。回想起90年代,每星期會收到大約3萬封問卷調查,最早的從星期二的黃昏時期就會收到,大約有300封左右時這些早期的「速報」是相當珍貴的惰報,因為這個時候還有足夠時間去修改原稿,改變故事發展。現在有互聯網,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透過社交媒體,例如twitter,就可以收集到讀者意見,但當時來說,JUMP可能是唯一一本雜誌能夠令讀者主動對於作品內容給予回應。
另一方面來說,讀者調查是支撐著黃金時期的重要泉源。
根據讀者反應而創作內容是JUMP創立以來的最大優勢。這可能是唯一一本雜誌,就算是小孩都可以參與,運用自己的聲音進行改變。問卷調查並非我們倚賴的唯一資料,另一個具參考價值的資訊就是編輯部開放給公眾,老師會帶著一群學生,就像修學旅行一樣,年輕的職員會展示及講解作品如何誕生,又會向他們展示原稿,亦會問他們:「最近有什麼有趣的作品?」,甚至會跟他們說:「我們有相關的產品,我們馬上拿來給你們。」他們的反應亦是我們會參考的資訊。
「Jump Festa」這些跟FANS互動的活動是從你擔任總編輯時開始舉辦的,對嗎?
「Jump Festa」在每年的12月舉辦,並且維持2日,讀者是免費入場的,因此每年有超過10萬人人場,我們的目的是感謝FANS們多年來一直支持著我們。但即使如此,我們仍然會觀看FANS的臉孔,注意著他們的反應,以此作為對雜誌的回應。活動本身是基於一個建議,現在已經舉辦了將近20周年,這亦是令JUMP能夠繼續向前邁進的一大優勢。
(河嶌太郎)